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贸大MBA校友会,《海与岩》特将本期作为校友专刊,并为此挑选出一批优秀MBA毕业学员作为访谈对象。2005年11月28日晚我将约谈的EMAIL发出去,许总有每天深夜察看邮件的习惯,因此他当晚就给我回信,欣然接受采访。在回信中,流露出对贸大的深情与关心。当我收到回信的那一刻,我就在揣测,许总一定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重感情的人。
2005年1月3日上午九点三十分,我和编辑部摄影师徐利军到了许总的北京京展佳会公司的办公室。那天是开学后最冷的一天,也是周六,许总的热情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与放松,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平和,精神,有风度。采访以一种聊天式的方式进行,许总不但健谈,而且语言精炼有力,近一个半小时的交流让我们感到受益一生,意犹未尽。
记者: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
许总:我的经历算是比较丰富吧。文革期间我毕业后当了四年的兵,在空军部队受到比较正规的锻炼,之后有十多年在国家外经贸部门工作,做过行政、政工以及业务工作。然后到外经贸部门的一个企业单位任职,大概五六年时间,我是在这期间读的对外经贸大学MBA,从93年到97年。MBA毕业后我先后接受美国及另一家大型商业企业的邀请,辞去原国家部门职位,开始下海。两年以后自2000年底陆续创办了自己的三家公司。我的这些经历对我以后的人生、企业、事业发展都是一笔财富。
记者:请您谈谈为什么当时要去读MBA好吗?
许总:我读书正值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教育不够正规,不够系统,所以一直希望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另外工作中有时候也会觉得知识还不够,很想再深造一下。MBA引进我们国内是比较晚的,我当时入学时社会上大部分人还不知道什么是MBA。当时我们班年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有四十多岁的,也有二十几岁的,多数都是外经贸系统的有职务的领导干部。
记者:MBA学习中您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许总:MBA学习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差距,重新激起了学习欲望。原来我在工作岗位上还算是比较优秀,比较受到领导重视,在论资排辈的年代,二十五六岁时我就是处级干部了,所以觉得自己还不错。入学以后,从同学和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新的观念与新的做法。这种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更极大地刺激了我求知的欲望。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其次我学习到了许多方法,这不同于以前学的如数学公式的方法,而是一种人生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那时提出的市场经济的新的观念和知识。MBA教育对我以后的人生发展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包括我们整个班的同学,毕业后下海的有四分之一以上,也有很多同学在原职位上不断得到了提升。我是在毕业那年即97年年底下海的。
记者:您对现在的MBA在读学员有什么建议吗?
许总:第一,做一个有心人。无论学什么专业,毕业以后,多数都难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与专业去从事自己的工作。即便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的工作,今后岗位也会有所调整。无论在一个你熟悉的还是一个你不熟悉的领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学会观察。这个观察是广义的观察,要观察社会,观察国内外,观察你的竞争对手,再回顾并对比自己的做法。要注意细节,在一定的条件下,往往成败在于细节。当你观察了以后,就会引起思考,有了思考后就可能会有创新。现在的社会有一个浮躁的趋向,很多人不愿意做这些细节的观察,这就难以进步。无论在哪个行业,经过观察、分析、回顾、对比,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这种观察习惯使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会无所事事过。
第二,根据我这些年的招聘经验,我觉得重要的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现在很多单位招聘时说需要有经验的,这不一定是指在某一个行业有经验,而是说不能简单地把书本上的理论搬过来。我们现在有些同学考试成绩不错,但是缺的是实际动手能力。这个能力也不一定指的是专业能力。比如过去我们工作时,领导交给你一个任务,他只告诉你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而处理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方面需要看你的综合实际操作能力。
记者:您怎样看待现在的MBA教育?对MBA教育您有什么建议吗?
许总:应该说MBA教育最热门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趋于理性化了,这是可喜的。早期人们不认识MBA,导致过热,以致后来有些滥,现在开始有所回归,我感到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对于MBA教育,我有这几点个人建议:
第一,在入学时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入学综合素质的能力的考察,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MBA。这个人应该具有管理的基础,管理者是需要有一定天赋的。有的人可能适合做管理,而有些人可能适合做技术性工作。如果学校不考虑这点,当不适合做管理的学生毕业后,他可能难以把管理工作做好,并且可能会对MBA的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现在的MBA教育比较注重案例教学,解剖很多案例。我觉得如果做案例解剖时,如果只是坐在课堂里做表面的、不够深入的解剖,这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案例背后的东西你不掌握,只是看到表面,你不能真正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并且很多都是个案,并不能说明全局。
第三,现在的案例教学很多都是分析大企业,如海尔,联想。这种大企业分析听起来好象很过瘾,但对多数人的指导意义还是有限的。因为我们MBA同学今后毕业可能到大企业也可能是小企业,如果是自己创业,则一定是从小企业做起。甚至可能终生都是小企业,小企业也要发展。不仅中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小企业都占到90%以上。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案例分析,也许对中小企业的案例解剖更容易取得一手资料、对多数同学更有实际意义。
记者:您如果需要招聘MBA毕业生,会有什么要求呢?
许总:我看重的是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小企业需要的是他的综合能力,是很多方面的综合工作,我这里主要是指动手能力,包括写作、分析、策划、与人的交往、与他人的沟通、对员工的管理等等,所以我很注意他们的综合素质。其中有一点我想特别说一下,现在的毕业生的中文能力似乎很不够。比如公司的一些基本文稿,有些连格式都写不规范。毕业生到企业后,企业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教了。特别是我们MBA同学,到一个新的岗位后,应该只是对工作环境的熟悉,然后就要能独立地开展工作,而不能寄希望于别人去教你怎么做。其次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同样一件事,换了不同的人去做,就会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我们MBA同学就应该能够是成功的那一位。MBA同学要注意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也要注意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有品位,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在管理工作中,不是简单的移职,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要根据所在企业具体情况具体操作。
一个真正有出息的人要能够耐得住几年的“寂寞”,从基础做起。当你真正具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就不会再“寂寞”,社会也不会允许你“寂寞”。在企业里,明智的老板或者说多数老板真的是爱惜人才的,他爱惜人才的出发点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面前,什么裙带什么关系都不重要,都是脆弱的。比如在我公司,不惟关系,不惟学历、年龄、性别、民族,只要你是个人才。我现在的副总经理和经理,都是以前不认识的,也都是从业务员做起的。以前也有进门就要求担任领导职务的,即所谓的“空降兵”,但这些人基本上没有成功的。要么是他还不熟悉这个行业,但当他熟悉之前,就已经被淘汰;要么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自己的感觉和企业的感觉不一样。所以要是能够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地去做,这个基础就会是扎扎实实的,最终会被市场认可,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点。
在结束了几个与MBA教育有关的话题后,我问了许总几个近乎个人的问题,其中包括关于他的业余爱好。许总说,只有两个地方能让他忘记一切烦恼,一个是球场,一个是学校。他为自己不太可能再有继续走进校园的时间而感到些许遗憾。许总把我问的怎样才能幸福的问题归结为比较高尚的问题,他的回答是:第一,个人的能力与潜力能够得到充分施展与发挥;第二,个人的成功能够被他人认可,而不是孤芳自赏。比如在公司能被员工所认可。许总对自己今后人生规划中有一个计划让我稍觉有些意外,他打算在六十岁后,能去一个远离城市,环境可能艰苦,但应该比较优美的地方,去教教书,小学也可以,不计任何报酬;其次他还想把能够真正帮助中国企业的一些行业协会做起来。许总谦虚地说自己不是一个成功者,只是一个朝着成功不断前进的人。他还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没有人吃的苦会比平常的人少。
最后,我请许总用一句话简单地描述一下自己,并特别提出不要太谦虚。他想了想,说,“我是一个本分、诚实、守信、不甘于寂寞、孜孜不倦追求而上下求索的、有着比较丰富人生的探索者,一个正向成功迈进的企业经营者。”
在采访过程中,许总还说出了很多他的人生经验,并多次提到经历是一种财富。但由于稿件篇幅限制,我不能全部写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回校的路上,我在想,今天上午与许总的交谈,也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描述许总的话,我可能会这样说,“他是一个诚挚、自信、坚强、睿智、热爱人生的企业经营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