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学院的使命
1908年MBA教育诞生于美国哈佛大学。近百年来,哈佛以“不同寻常的培养方式”,也就是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最能贴近市场“案例教学”方式,培养最有素质和潜力的优秀领导者。哈佛商学院的使命是培养商业界的精英级领袖。希望培养的商业精英能够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其教育战略是专注于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综合管理能力。哈佛商学院院长克拉克教授个人的定位很清晰:“对学院的未来,我有明确的使命、清晰的战略,同时需要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非常重要的是,我信任我的同事,乐于分权和授权,努力建立一个乐于承担责任的强有力的团队。”
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是管理,管理的根本是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经济高速成长成就巨大。中国加入WTO和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大陆企业能否经受住来自巨型跨国公司的挑战并籍此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级的企业?中国经济能否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而跻身世界经济大国和强国之林?关键就在于中国有没有一大批既具有国际视野、又谙熟中国国情的企业家或商界领袖。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稀缺的资源是优秀的企业家,而这正是以中欧、长江为代表的中国商学院所标榜的使命所在。
中国的教育史上,MBA教育是在一段时间里某一个专业方向上发展最快的。从1991年开始的9所院校到现在的近百所学校;从开始的全国招生不到100人发展到现在的20,000人。中国商学院在向世界一流靠近的过程中,不盲目迷信,而是坚持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自成一家”。在一位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学家曾在清华经管学院教过一段学,他曾经这样评价清华经管学院:“学生是一流的,学科是一流的,设备是一流的,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商学院。”
中国一流商学院的教师几乎都有海外工作的经历,没有不知道商学院是怎么办的,80%以上的教师有博士学位,远远超过美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师资的训练不是一天半天能够达到的。对于商学院老师说,不仅需要有学术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管理实务的了解和研究。和国际真正一流的学院比起来,我们在这方面可能有一点差距。国内的管理教育是从西方学来的,学的过程中,看不出差距,说明我们在“形似”上已经做得很好了,但“神似”上有差距。国外一流大学,非常强调大学或者商学院的使命和目标,而我们的校长或者院长谈的时候,往往会省略这一点,其实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MBA教育投资的多样化与民营化,MBA教育资源的整合,将企业管理机制引入到MBA的商学院的管理之中。现在很多的商学院都是脱胎于经济学院,管理思维、教学模式都来自于经济学的思维,不是管理学的思维。商学院要有企业家精神,商学院的治理结构要区别于其他的院校。比如说建立商学院的董事会。商学院要确立自己的使命追求,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与定位。
二、商学院的竞争
中国的商学院将面临如下竞争:
1、同业竞争。中国现有近百所商学院在培养MBA。各学院应明确各自定位,
规避竞争风险。世界顶级的商学院无不具有鲜明的特色,如哈佛商学院长于企业战略管理,沃顿商学院则在企业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独树一帜。
MBA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现在所有的,试图用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固化的、标准化的MBA模式去对待所有的MBA的教育,这就导致我们现在MBA的教学,MBA本身的教育产品服务同质化。核心在于整个MBA的价值导向要转型,真正转向客户价值导向,真正的客户价值导向是建立在以市场为需求,以企业为需求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建立MBA的价值导向,MBA要建立客户价值导向就必须贴近企业,管理模式、产品服务必须贴近市场,必须了解企业需要什么。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必须创新,MBA本身就必须创新机制,MBA本身就要打破过去那种固化的、僵化的思维模式,MBA应该多样化、个性化。有的学校在某一方面有专长,每一个学院MBA发展驱动力一定是客户驱动。
2、专业管理类硕士学位的竞争。
MBA教育是“通用化”培养,给学生奠定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模式,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特定的企业环境,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前几年MBA是唯一的一个职业性学位,这几年国务院又批了十三个专业硕士学位,对MBA直接构成竞争的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学硕士,现在又加上会计硕士,它们都可能会和MBA竞争生源。
商学院的对策是提供与大学其他系科合办的联合MBA课程的商学院数量急剧上升,这些系科包括了医学系或法律系。同样,为响应对具备更深度技能人员的招聘需求,商学院还提供许多特殊的MBA课程,从财务工程到供应链管理。“造就通才的商学院总会有个利基市场,” IBM大学人才计划总监Margaret Ashida说,“但我们永远无法得到足够的既有专业技术又有商业技能的人。”
3、地域性竞争
为了寻求国际经验,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正选择到欧洲去学习管理学。在伦敦商学院,前来学习管理学的美国学生比其它任何国家(包括英国)的学生都要多。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卖点是,虽然一届学生仅有86人,但他们来自38个不同的国家,而且课程十分实用。
5年前,北美各商学院对中国源源不断的入学申请应接不暇。而今,中国学生的申请数字一落千丈,部分原因是,中国国内提供的MBA课程也越来越多。中国在职MBA与“高管人员”MBA(EMBA)课程市场也有显著增长,修读这些MBA课程无须出国或辞去一份好工作。
如果美国人希望不离开美国也能获得商业教育,他们会有很多选择。远程教育课程可提供一种学习基本商业技能的低成本方式,例如由上市公司凤凰城在线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 Online)提供的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新近开始出现。
4、企业商学院的竞争
企业大学最早出现在1955年,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立。GE的杰克-韦尔奇曾250多次出现在教室里,亲自向GE大约18000名经理和行政管理人员授课。韦尔奇认为,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培养了大批人才。美国前500强的公司中,70%拥有形形色色的企业大学,有53家提供内部大学课程。一些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将在总部的做法复制到中国,也在中国建立了企业商学院。 企业如此热衷于创办企业大学,目的基本上可以归纳为3条,即培养人才、推动企业转型及文化变革、满足企业对新技术提升的需求。
跨国公司的经验证明,建立企业商学院是迅速提升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取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摩托罗拉说:“我们每对此投入1美元,就能产生30美元的回报。”摩托罗拉大学在全球设有14个分校,每年的教育经费在1.2亿美元以上。
动态的市场环境赋予企业学习的战略性意义。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企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竞争挑战。从短期来看,公司竞争依靠的是价格、产品等;而从长期来看,公司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快速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灵活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的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是组织集体学习的结晶。壳牌石油公司的德格(deGeus,1988)说过:"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所属行业的环境变化和竞争急剧。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产业化应用,成为企业在其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有效保障,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企业只有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和信息流制度,才能适应新技术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态势,取得竞争优势。
学习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 ,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是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生存、发展,企业必须顺应形势变化,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不仅要对产品、过程或结构等外在的要素进行调整,而且要对影响组织运行的各种内在因素,包括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基本假设乃至根本目标,进行改革。要求企业不断进行学习。在未来社会,如果没有持续学习,企业将不可能赚到任何利润。因此,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企业(business)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其他工作都靠后排。
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企业的每一项进步都是通过学习实现的。譬如开发一种新产品,引进一项新技术、新方法,或者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推行新的管理制度,都需要企业更新原有知识,吸收或创造出新知识。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是那些善于学习的企业。学习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知识成为现代企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在当今各种产业中,最成功、最具竞争力的厂商通常是那些善于开发、改良、更新、保护知识,并且迅速、持续不断地将它们转化为进步的产品或劳务的佼佼者。企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体,它不断地吸收知识、转化并产出新知识。企业处理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正如杜拉克所言:"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企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知识已经成为首要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源。" 1984年,派瑞曼(Perelman)说过:"到下世纪初,美国将有3/4的工作是创造和处理知识。知识工作者将意识到:持续不断地学习不仅是你得到工作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一种主要的工作方式。"扎波夫(Zuboff,1988)则指出"现代企业是一个学习机构,它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拓展知识,这种拓展知识不是学术意义上的知识本身,而是使企业怎样更有效率。学习不再是在教室里或者上岗前的孤立的活动。人们不必撇开工作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相反,学习就是工作的核心。学习与效率是同义词。一句话,学习将是劳动的新形式。
跨国公司开办企业大学图谋持久竞争优势。爱立信商学院向中国的客户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环境。惠普商学院帮助中国的重要客户的高层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诺基亚公司联合北京大学举办EMBA班,培养电信运营商和政府高级官员。摩托罗拉商学院巩固与中国政府机构和大客户的关系。在2006年,中国高层经理培训的市场将是一个300亿元的大蛋糕,但是,这显然不是诸如惠普这样的巨无霸公司肯花大力气的直接理由。这块大蛋糕主要有6位“分食者”。第一是国内各大学的商学院;第二是海外商学院;第三是海外咨询公司、培训公司;第四是国内的培训公司和咨询公司;第五是跨国公司的商学院,如惠普商学院、摩托罗拉大学、爱立信中国学院;第六是本土企业的商学院,如华润大学、海尔大学等。不过,企业大学的“目的”和“任务”与学院派完全不同。
大型雇主也通过建立“企业大学”而加入了商业教育市场,这些企业大学提供各种产品方面的专门知识以及营销、融资方面的技巧等培训。制药公司雅培(Abbott Labs)偶尔会让管理人员就读在职MBA课程。在管理培训的预算中,更大的比例是花在公司自行设计的课程上。CEO Miles White希望由雅培的高管来教导雅培本身的高管如何成为雅培高管,
三、企业商学院:惠普的案例。
2004年底,万科与惠普商学院联手,开办了万科职业经理精英训练营,在付出了一笔高达七位数的培训费用之后,将自己30多名高级职业经理人长达一年的定向培训学习交给了惠普商学院,接受洗脑。万科人力资源总监解冻表示:“万科人力发展以及高层经理后备梯队的培训是近期工作的重点,持续培养专业化、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是万科创立和发展的重要使命。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惠普是万科的学习楷模,惠普商学院的很多经典课程都是惠普多年的经验累积与总结,知识体系并未受行业所制。希望通过实战特色教学,真正帮助万科高层领导学以致用,快速提升集团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 为了这次合作,双方花费了将近半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沟通,无论是师资的选择,还是课程设置,都是基于万科最新制定的领导力资质模型量身定制的。万科选择惠普除了基于双方在企业文化、价值观与团队管理理念上的共识之外,惠普商学院课程的实战性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绩效管理的难点在于,你必须找到一种很好的方式去推动各部门的协作。以前,我们采用的是部门满意度调查的方法,去检查各部门间的协作程度。但是,通过在惠普的培训,我发现他们对此采用了一种更为巧妙的办法之一:服务水平协议。”万科北京总经理助理胡冬梅举例说,比如各服务部门之间,先签订一个服务水平协议,依据项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衡量数据。比如在呼叫中心,会量化至要求电话必须在四秒之内接听,这样,四秒的服务报酬肯定不会与十秒相同。
尽管IT与地产是不同的行业,但惠普与万科的管理上存在不少的共性。比方,在组织绩效标准设定上,大家都非常强调部门协作。IT企业提倡的流程化管理自不待言,而房地产从土地储备到前期设计、市场定位、工程建设、销售,到物业管理,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丝丝相扣,不可能独立完成。成功的企业基因也是相通的。万科直接可以推行一些惠普的方法,比如战略规划十步法,平衡计分卡。
惠普商学院的成立依赖于惠普近70年的企业成功管理实践,而在培训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都以坚持分享知识、与客户共成长的双赢理念为教学基础。这正是惠普商学院能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的原因所在。从2001年1月成立至今,惠普商学院培训的人数已近5000人次,为各大企事业单位提供过上千场的定制培训服务。
惠普商学院在创办时,就非常明确地把它定义成一项计费的服务业务。计费,就意味着你所提供的培训、服务要有标准、有质量、有价值,能够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与认可。培训计费,也对培训产品及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业务部门,惠普商学院和惠普其它业务部门一样每年都有任务额,同样面临挑战。这也促使惠普商学院开动脑筋,使惠普商学院的培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培训需求。实际上,惠普商学院的年均收入对中国惠普公司总体收入而言微乎其微,但惠普商学院培训计费的意义所在则是把惠普多年的管理实践与精髓有偿地、有质量、有价值地分享给中国的企业管理者。
中国惠普被誉为中国职业经理人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成功、实战的经理人,惠普中国区总裁孙振耀在业界有一个尊称- -职业经理人的黄埔校长。孙振耀亲手创办了今天的惠普商学院。孙振耀本人也是惠普商学院的授权讲师,他所讲授的《惠普的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课程是惠普之道MBA课程中学员们上的第一课。
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不少跨国企业的商学院采取了跟名校合作、请国际名校教授讲课的方式办学,但是惠普商学院的讲师全部来自中国惠普公司的高层经理,从总裁到副总裁,再到高层经理都是商学院的授权讲师。这些人均在惠普任职多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业务和管理经验,学员从他们这里获得的都是第一手的鲜活资料。 对来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说,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理论基础,而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践。他们看重的也不是学位,而是培训后给自己的本职工作带来的实用价值。正是基于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性质和充电需求,惠普商学院授课的内容都是惠普管理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每一门课程大都集中在2~3天完成,颇受学员的欢迎。 成人教学的特点,是希望接触到很多有参考性的管理实例,从而进行讨论与分析。惠普商学院的这种做法,是国内企业管理者目前最需要的,只有需要才有生命力。分享成长、实战管理,这就是惠普商学院源源不断吸引学员的魅力所在,在更广阔的领域传播管理文化、传播惠普之道。
惠普商学院的赢利模式、业务结构和发展方向与惠普其他事业群迥然不同,其主力员工——全部的“教师”——也都由来自惠普各个集团的副总裁和资深经理人担纲。惠普商学院的最初设想为,通过分享HP公司多年积累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精髓,帮助惠普在华重要客户的高层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简而言之,“输出管理”。惠普商学院可以上溯到更早的1992年。当时的中国惠普总裁程天纵深感于当时中国职业经理人的“不职业”,亲自操刀,编写课程,为下属和合作伙伴传道、授业。其中,下属就有孙振耀、杜家滨、韩颖,客户中就有后来的联想杨元庆、郭为。当时,这套课程体系不但用于内部培训,还因为惠普与政府有关部门一直保持良好关系,程应政府官员之邀,还特地在中国惠普成立了一个四人讲课小组,分别将惠普的战略与管理、企业文化、质量管理、人事和财务管理等管理之道传授给大型国有企业,其中,后来成为亚信CFO的韩颖就担当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员”,一时好评如潮。如今,惠普商学院更象一支精锐的特种部队,精干而肩负特殊任务。
企业大学已经变成了企业用来整合战略资源的工具,它与市场策略、品牌、文化等结合得更为紧密。它应该是能根据客户的需求,为所有的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以此进一步巩固与它们的合作关系,增强客户忠诚度,在更深层次上去市场营销、进一步占领市场。
目前,惠普商学院目前开设了两大类培训课程,一类是“惠普之道MBA",主要由7门核心管理课程组成,由惠普高层经理主讲,面对各类企业的高层领导。另一类为“惠普经理人必修课”,包括十几门管理及个人职业技能类课程,主要目标是企业的基层或中层经理。在此基础上,商学院还为企业提供管理培训方面的咨询服务,为企业度身订做“培训解决方案”。当然,惠普用意绝不仅仅在此。“首先,我们能赚钱。其次,可以宣传自己,再其次,我们拥有一大批菁英学员,与他们充分沟通,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中国企业的各种需求。”
“这是一家应该受到尊敬的公司。我很认同惠普公司的文化,让人有信任感。”万科的一位学员在接受完培训后承认。这也许是惠普最想听到的。在这些日后事业上升空间巨大的学员背后,“文化”或许就能转化为一张张订单。
四、MBA的价值
MBA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学位,它的生命力源自于其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以及社会对MBA的广泛需求,虽然任何一种教育都不能保证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取得成功,而选择就读MBA,这无疑已成为普通人士能迅速成为卓越者的首选。读MBA有利于个人社会阶层的提高,社会学家所称的“生存机会”多半是由社交圈决定,在美国等国家,MBA已经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阶层。人们把读MBA作为一种走向管理者,走向成功的阶梯。MBA在中国经历一段时期以后,也会构成社会的中坚力量!
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目前的平均年 薪为16万美元,即使是平均年薪最低的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也在6.2万美元左右。《中国企业家》杂志 “国内企业对于MBA评价”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愿意为MBA提供的最高年薪大约为14万人民币。在这些接受调查的企业看来,MBA最适合的部门是企业的战略发展部,中选率为31.82%,其次才是高层管理职位,中选率为25.00%。与国外毕业的MBA相比,国内的MBA在实践能力、国际化的视野、以及职业道德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理论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对宏观经济的把握能力方面,国内企业对于中国本土培养的MBA评价较高。
MBA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主要指的是他们在商场上打拼的素质、能力。在同等条件下,MBA与其他专业硕士相比,管理决策能力可能会更强。因为他们在培训过程中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整个商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例如: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自然他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会自觉地考虑全局的因素,有利于作出更系统、客观的决定。MBA所创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们带来的效率上。如果公司管理层与核心员工都是MBA,在工作中,大家对问题的分析虽然角度不同,但因为大家的交流是建立在相同的平台上的,因而在工作中也较能达成一致。提高公司运作的效率。总的来说,在企业管理方面,如果读过MBA,在商业运作中,决策可能会更科学、更客观、更有战略眼光。
管理顾问公司和君创业创始人之一彭剑峰说,和君创业的员工有50%以上是来自MBA。中国的MBA教育最大的先天不足在于缺乏原创性的管理思想。中国的企业本身真正成其为企业非常晚,没有企业就没有一流的企业家,没有一流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管理家,也不可能有一流的管理思想,确实现在很多原创性的思想缺乏深厚的市场基础。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很多的教授感到很困惑,讲企业案例的时候心里发空。尤其现在很多名牌的大学,在MBA的教学过程当中,完全照搬西方的MBA教材。很多老师由于只是在西方接受过MBA的教育,但是没有真正对企业有深入的理解,所以讲西方国家这些教材的时候同样会感到心里发空,缺少底气。现在毕业的MBA,不在于他的实战能力差,恰恰最缺的是基础的理论功底、结构化的知识不够。现在都在谈MBA要提高实战性,但是这几年和君创业用的,不管是清华、北大、人大的MBA的学生,最难的是什么?就是他的功底不够,结构化知识不够,尤其是管理学ABC的最基本的管理工具运用得不熟练,最基本的价值数法、最基本的语句读法不会用,面对客户访谈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访谈,让他设计问卷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进行问卷设计。MBA教育并不像感觉上的缺案例,缺系统用的教材。恰恰缺乏的是结构化的知识,恰恰可能缺乏的是在ABC上。大家学到了很多管理时尚,但是运用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时候没有真正下功夫,也就是说,现在MBA的教育培养出来以后,你跟其他的学管理学的没有优势,像咨询公司现在用的大量的MBA的学生,我认为没有优势,我现在有几个非常优秀的反而是学工学的,学其他的,所以MBA的价值何在?
MBA可以推动中国企业的管理的升级换代。同时中国企业本身的发展为MBA的发展提出一个丰厚的土壤。确立中国MBA的战略意识。目前的MBA,不管是办学也好,还是运用也好,包括老板用MBA都是一种投机心态。包括学习,也认为学完以后马上就能价值增值多少,各方都是一种投机心态,没有真正站在人的能力的发展角度,企业未来人才战略的发展角度,以及MBA本身战略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尤其没有站在全球化视野的角度。
中国的MBA首先需要思维模式与观念的创新,这在中国来讲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时尚,但我们在学习西方MBA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的时,实际上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比如说MBA就等于职业经理人,好象MBA培养出来就是非常理性的;比如说MBA就等于案例教学,完全用所谓的案例教学替代MBA整体的、系统的能力的打造。我们需要的恰恰是MBA的思维模式上、观念上新一轮创新。仅仅局限于从教科书上从国外的模式这种定式出发,不可能走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MBA的模式出来的。学生选拔与评价方式的创新,从单一追求认知能力到非认知能力,现在MBA选拔还是在认知能力,应更多地探索学生的潜能,而不在于你能够写多少论文、考试成绩如何。MBA学生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 MBA精神的培育。从著名商学院毕业的MBA学生保持了那些学校的威望和市场价值。《金融时报》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10大商学院2001届毕业生在毕业3年后平均收入达14.492万美元。在1999至2004年期间,尽管经济下滑,他们的工资仍上涨了138%。
一个人接受了MBA 教育后,都会将管理视为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很多人将管理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并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这需要多方面的特质和才能,他们的专业只有一个: 使企业健康运营达到目标。他们生产的产品是公司战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利润、客户和员工的满意度。当社会普遍认可管理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职业管理者能体现独立的价值,中国的MBA才能帮助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MBA的价值。 MBA教育“最重要的学习成果不是知识的增加,而是行为的改变,基本思维模式的改变”, 尤其对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人来说,MBA是人生最值得的投资之一。
李越西(Richard Lee)沟通方式:liyuexi99@tom.com;
李越西(Richard Lee)博客网址:Http:blog.hexun.com/Wordr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