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
“点”和“网”的较量 2013级半日制1班 水冰   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前身是创办于1981年的南洋理工学院,目前世界排名前50,其商学院更是师资雄厚,在亚洲久誉盛名。为了更好的实现贸大MBA/MPAcc在校生与国际化的接轨,接触先进的管理理论思维,南洋理工大学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次游学的第一站。
  未来的经济,是网络经济。是用“网”的思维去管理和打造产业,而现在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还都是一个一个的“点”。说这段话的人是南洋商学院的陈绍祥教授。陈教授也在中国国内的多所大学担任外请教授,包括对外经贸大学。作为此次的授课教授,他把自己研究多年的课题——网络经济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在课程的开始,他就抛出一个问题:中国很多的企业其实都很大,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分公司,拿中国银行来说,不仅有各省的分行,在很多国家的金融商圈也都有办公地点,但为什么从一个省的中国银行到另一个省的中国银行,存钱取钱的时候还要手续费?
  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很简单,因为各个分行和分公司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利益,也有所谓的区域划分问题,所以各自为政看起来也是理所当然。这就引出了一个管理思路的问题,是以“点”思维来管理,还是以“网”思维来管理。陈教授认为,未来的发展大趋势,一定是以网络化的管理为方向的,单点的盈利能力再强,也无法和一张网络抗衡。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新加坡的淡水是从马来西亚进口的,但是马来西亚并不能以水作为要挟,虽然以单点的思路来说,新加坡是无法跟马来西亚抗衡的,但是从网思维来说,新加坡在世界各地都有军事基地,形成一张大网,如果以这张网来对抗马来西亚的单点的话,可以再3天之内扫平马来西亚。这就是点和网之间的量级差距。
  陈教授提到的第二问题是供应链的整合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一个企业有10个供应商,每个供应商的及时达到率是95%,看起来非常乐观,但是其实同时到达的可能性是95%的10次方,也就是59%。因为只要有一个没有及时到达,其他的都相当于白干。但如果有了科学的资源协调,就可以把这10个供应商做到同步到达,那么就能把59%提升到95%,那么就相当于提升了36%的效率。
  为什么之前的企业或者行业不能做到这个效率的提升,并不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是没有采取解决办法,而是当时的技术手段没有达到。协调资源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而之前的信息互通是相对困难的,排除人为的干扰因素,在技术上实现信息的即时互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如果能够在网络的基础上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提升36%的效率将指日可待。
  最后,陈教授提出了认清核心流程对于公司管理的重要性。核心流程,就是为公司创造价值的那些工序,而所有的流程整合,都必须为核心流程服务。为了解释这个理论,陈教授用了一个松下电器的故事,松下规定,每一个维修工人使用完工具后,都必须放回原处,并按照固定的取用方式摆好,这样下一个使用工具的人就能够最方便的取用。为什么让第一个工人来整理工具,后来的那个人整理后再取用不行呢?答案就是核心流程,因为需要修理的时候是因为核心流程发生了问题,所以要争分夺秒。而修理结束之后,工人用多长时间整理工具,是不耽误核心流程的运转的,所以让使用完之后的工人整理是最科学的。
  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概念,核心流程浪费一分钟,就是整个公司浪费一分钟。意思是在这浪费的一分钟里,所有的人员工资成本都浪费了,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核心流程的重要性。也为管理方式打开了另外一个思路。
  在授课的最后,陈教授还意犹未尽,按照他的网络经济概念,这些只是基础的理论,他非常希望能够跟大家分享网络经济的深层理论和应用。他说,理论和方法都是多样的,我希望大家能够在我今天的课程里学到一些新的思维方式,打开自己的头脑,这比学到任何理论都更重要。他的话,也许能解释南洋理工成为世界一流的商学院的原因。
网络经济已是大势所趋 2013级MBA英文班 杨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陈绍祥教师围绕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物流供应链等主题展开交流。他认为,当前世界经济正朝着五大方向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和知识化,并重点介绍了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的含义及重要性。
  陈教授以“网”为核心,提出了“技术与网”、“个性化与网”两个主要话题。他认为,商品市场表现的优劣,不在乎技术或品牌的差别,从根本上讲是“点”与“网”的差别,或者说是做加法和做乘法的区别。这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解释:95%的十次方是59%。也就是说,单个个体的效率达到95%时,如无有效整合,整体系统效率就只有59%。如果能把所有个体都整合得协调一致,整体系统效率就可保持在95%的高水平。仅整合协调一项工作,就能创造36%的效率。今天专业化分工如此之细,技术早已不是万能的,通过掌握信息来整合貌似一盘散沙的资源,也就是注重组织方式,才是制胜的关键。
  另一方面,生产上游能分得多少利润,直接取决于商品能为终端消费者创造多少价值。这同样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解释:利润=价格-成本/价值-成本。工业化时代的流水线模式可以降低成本,满足当时的盈利需求。但如今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的过程中,所关注要素的顺序已发生改变,价值而不是价格成为选择的关键。因此,要靠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提高为其创造的价值,而不是降低成本,来扩大利润。
  此外,陈教授还讲解了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一些核心概念,包括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即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候,由于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渐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
  在讲到“Just in Time”准时制生产方式时,将必要的零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到生产线,并且只将所需要的零件、只以所需要的数量、只在正好需要的时间送到生产。陈教授指出这其实是一种个性化的管理方式,是利用乘法效应和网络经济的结果。
  在下午的讲座中,陈教授指出物流是生产企业的核心流程,而决定企业盈利速度的就是其物流速度。核心流程每浪费一分钟,整个企业就损失一分钟。围绕这一理念,陈教授讲解了几个核心概念,包括一揽子解决方案(Total Solution),并列举香港利丰集团和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案例来说明整合的重要性。在了解供应信息、需求信息和运营信息的基础上,整合(而不是外包)所需信息,才能创造价值。当今如阿里巴巴之类的平台,名曰电子商务,其实只是“电子贸易”,是把义乌小商品批发模式从地上搬到网上,而么有创造真正的价值。
  陈教授还提出“社会总经理”这一概念,指出关键不在拥有多少资源,而在整合多少资源。经济网络包括两个要素:关系(广义)和人物流。互联网经济就是关系经济,而信息、网络和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技术会过时、品牌会倾覆,但信息、网络和知识是不轻易改变的,能持久创造价值。新加坡作为一个完全外向型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人均GDP6万美元的水平,就是因注重信息、网络和知识的运用。
  中国的物流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工商企业自有运输工具的空驶率高达40%,而执行主体中80%为供货方或企业自己,第三方只占20%,远低于日本(80%)和美国(65%)的水平。但是,随着专业化细分趋势的加强,过去几年里中国物流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物流需求迅速扩大。分工,带来了规模经济优势,而不是比较经济优势。这一点在美国体现得十分明显。美国物流业规模达1.1万亿美元左右,几乎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两倍。
  另外,中国资本年周转速度为两次(2010年),而发达国家生产企业为六次。既然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率X资产周转率,那么要想提高回报率,提高国内购买力,工资和产业升级不是解决办法,降低库存才是真正的方案。实体经济的症结在于库存太高,物流速度太慢。物流速度快起来,整体经济就能获得发展。而提高物流效率,需要“网”式思维,通过网络话来实现大规模集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