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告别了摸索前行的1.0时代,校外导师项目得到了持续的运行和发展,进入了稳扎稳打的2.0时代。校外导师队伍由最初的20余人发展壮大到现如今的每年约有百余位的企业家加入到队伍中,由学生的选修项目转变为MBA/MPAcc学生的必修项目,每年为约350位MBA/MPAcc同学提供实习实践指导的平台,“双导师”制度培养成果初见成效。回顾这一阶段校外导师项目的发展,工作重心在于师资力量的积累、制度的规范以及品牌形象的打造。
校外导师项目的师资力量是项目发展的基本条件。校外导师项目历经11年的发展和锤炼,国际商学院历任院长均对校外导师项目的师资力量表示高度的重视。正如第八期校外导师聘任会上,时任院长汤谷良教授所说,“拥有一批德才兼备、敢于奉献的校外导师是竞争的核心,为打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品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希望校外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职业的快乐和育人成材的喜悦”。汤院长还强调,要积极推动校外导师和学生的课外活动,通过导师和学生的实际互动来推动项目制度的不断完善,学院也将一步拓展导师在求学、国际化、企业联系等方面的空间,让导师发自内心的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推进项目整体质量的提高。
图:对外经贸大学2014年八期 MBA/MPAcc校外导师聘任暨遴选会合影
在第九期校外导师聘任会上,时任院长王永贵教授表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无论在校期间还是走入职场,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永远的,学校感到非常庆幸,能有这么多热心的成功人士加入,成为学校师资的一员,共同努力推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商科教育的发展,共同推动商科教育的改革创新、共同让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王院长相信,学生也会用现实的努力来表达对导师的感恩之情,校外导师也会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在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而商学院内在的质量和外在的品牌也一定不会辜负所有校外导师的贡献。
图:对外经贸大学2015年九期 MBA/MPAcc校外导师聘任暨遴选会
师资力量的积累离不开各项目的齐心协力和“融合”办学。作为国际商学院MBA、EMBA、MPAcc以及EDP项目的主管副院长,钱爱民教授多次强调“融合”的办学思路,使得MBA、EMBA、MPAcc以及EDP各项目之间进行良好的资源整合输出,比如许多优秀的MBA、EMBA、EDP校友选择加入到校外导师队伍中,这既是维系校友们与学院保持密切长久联系的有效机制,也是严把校外导师队伍质量精优的有效保障。
校外导师项目制度规范是项目发展的重要保障。导师的聘任条件、师生的权利和职责、师生组活动的运营管理、导师和学生的考核等,是学院作为项目治理的制度建设方向。此外,MBA中心还开通了校外导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的渠道,比如每学期会召开一次利益相关者座谈会,积极邀请并听取导师方和学生方对校外导师项目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规范和完善项目制度建设。这样的座谈研讨方式既可以为校外导师和学生提供更多资源福利平台,也可以为项目及学院发展变革提供不竭动力和源泉。
良好的品牌打造和口碑传播是吸引校外导师加入的重要因素,也是项目运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首先要树立品牌,这样才能获得各位导师的认可。再者,即便校外导师都是公益性的、不取酬的,但学校还是会通过严格的淘汰制来规范和考核校外导师,进而保证高质量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这一过程中,不求靠数量取胜,只求通过品质来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要全力提升校外导师这一平台的质量。“只有我们将这一平台做强,使老师学生从中实现资源共享,求有所获,才能不断提升平台的质量和品牌。让大家真正从心底里以成为一名贸大校外导师为荣。否则,将终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真正优质的校外导师对我们失去信心。”钱爱民副院长表示,贸大国际商学院会尽可能的在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中,打造品牌,树立口碑,使校内外导师间以及各位同学间的关系更加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