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刘德冰导师
不知从何时起,北京周五的午后很早就开始车流拥堵,加上三环路上追尾事故让我们更加担心错过和校外导师初次见面的时间。2010年11月18日下午4点20分,我们三人忐忑不安的敲响刘总的办公大门,开门时即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快进来进来,欢迎啊,一定是我们这边堵车了吧。”瞬间,这句善解人意的话顿时让我们放松了许多,没想到映入眼前的这位身材魁梧的导师---通用技术集团中技招标公司的总裁---在同学中声名显赫的刘老师居然如此的亲切大方,悦耳清亮且夹杂着些许江浙韵味的嗓音使这位50开外的长者显得十分年轻。
环顾四周,刘老师的办公室宽敞明亮,3米长的大办公桌上有一半堆放着高高的文件夹,斜侧着的电脑屏幕定格住密密麻麻的WORD文档;后方书橱里摆放着一些厚厚的著作和各式各样的奖杯、纪念照;室内除了沙发茶几和几株高大的绿色植物,再没有什么特殊的摆设。引人注目的要算靠门左手边的一张略微古旧的中式写字台,上面摆放着一幅陶瓷制作的黑白人物画像,画中人是一对穿着旧式服装的恩爱夫妻,儒雅而和谐。置身其中,这间庄重而古朴的办公室和玻璃窗外喧嚣浮躁的大都市真有些风格迥异。
我们忍不住问了一句画中人是谁,老师说:“这是我的父母啊,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啊!”由此,从父母和童年生活开始,老师和我们谈开了他的成长经历。我们面前的刘总俨然像一位平易近人的大哥哥,但是,他的成长学习经历却像一本厚重的励志书一样耐人寻味,鼓励着我们“要用爱去对身边的每个人,要用爱去做身边的每件事。”
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
在来拜访刘老师之前,我们已经从各类杂志和新闻详读了导师的背景资料,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才华横溢、挥洒着儒雅风范、中英文浑然天成的老师居然出身于地道的农村家庭。可想而知,那个政治动荡、教育几乎停滞不前的年代,一个江浙偏远农村的小孩又怎么可能学习英语呢?当谈到学习英语的这段历史,我们能真切感受到老师眸光里对往事的刻骨铭心。他说,小时候农村很穷,三年自然灾害时为了生存,挖野菜,吃树皮,各种苦难都经受住了。上学时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学习非常刻苦,各科成绩都是第一。 到了文革期间,基本上不上课,天天背语录,而正好城里有个老师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他们村,那位老师英语非常好,于是,他就跟着这位老师开始接触英语启蒙,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英语。反复的练习和模仿英语已经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了高中毕业时,他已经成了学校的英语老师,开始教他的同班同学学习。我们知道,文革运动对知识分子的政治人身压迫是相当残酷的,那时候,刘老师因为天天抱着收音机收听英语国际新闻差点被扣上收听敌台的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幸好,由校长联名为其担保才幸免遇难。
听完这段艰苦卓绝的学习经历,不禁让我们这些晚辈自惭形秽:是啊,如今新一辈的我们有着如此优越的教育环境和先进的学习工具,但学了十多年英语的我们在老师面前英语水平却显得那么的捉襟见肘,真是后悔过去没有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回来后,我们都立下同一志向:作为对外经贸大学的MBA学生,作为德高望重的前辈刘德冰导师的弟子,我们一定要学好英语,让英语成为我们职业发展和生活进步的助推器。刘老师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赠予我们:“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这句话深深鼓舞着我们, 我想:导师这段鲜为人知的学习经历也如同这句名言一样将成为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的强大的精神武器。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老师。
劳模不是吹出来的
老师的时间相当宝贵,周末本应早些回家和家人共享晚宴。我们三人原本以为最多呆上两三个小时足已,不能影响老师的正常生活。可是,刘老师却兴致盎然,还盛情邀请我们一同吃晚饭,和我们一直聊到晚上9点。5个小时里,我们感受到老师的方方面面,也被这位深邃内敛的大师哥那大气磅礴的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让我们发自肺腑的感叹是:这劳模真不是吹出来的,真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刘老师在中学任教两年后,于1975年至1979年以工农兵身份就读于我校前身---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对外贸易外语一系。1979年进入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任职,1995年9月至1998年5月,任中机公司驻德国总代表,兼欧洲机械公司总经理。1998年5月至2001年4月,任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副总裁。2001年4月至2007年4月,任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副总裁,期间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主持了“大型燃气轮机电站建设和技术引进项目”,“青藏铁路机车项目”,“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采购和技术引进项目”,“上海洋山国际深水港项目”和“国家核电自主化依托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设备采购和技术引进。2007年5月,任通用技术集团中技国际招标公司总裁和通用技术咨询顾问公司董事长。从刘总开始成为中学英语老师的那天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满腔的热诚去对待每个岗位”就成了老师的工作风格。就在通用技术大厦这座楼里,所有的职员包括保安和勤杂工,无人不知每天早上801办公室的灯总准时在7点钟第一个点亮,每天晚上还是那盏灯又总是在9点钟最后一个熄灭。每天长达14小时的劳动强度,是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真实的生活写照。
当我们好奇的问道:“您为什么几十年来对待工作如此疯狂呢?”刘总长叹了一口气,告诉我们:“没办法,想停下来少干点就是停不住啊!因为责任重大,因为臻于完美,工作已经成了我的全部兴趣和生活了。”之后,我们从老师那儿更深入的了解到中技公司的主营业务。
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简称“中技公司”)成立于1952年,是以技术和成套设备进出口、招投标代理、项目管理与咨询、国内外工程承办等业务为主的国有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中技公司一直发挥着国家技术装备和成套设备进出口的主渠道作用。五十八年来,中技公司累计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项目近5000项,金额达800亿美元,涉及能源、交通、通讯、石化、冶金、建材、机械、电子、医药、农林、教育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作为中技国际招标公司的一把手,他始终感到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因为“中技”把握着中国技术进出口进程的命脉,经他手的这些技术引进和设备采购都是关乎国家基础工业建设的重点项目。刘总用满腔热血和爱国敬业的赤诚之心出色的完成每一项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带领他的团队数年致力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领域,成功策划和发起了中国第一支环境产业基金,倾力打造环境产业链,践行央企的社会责任。
2010年11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的别开生面的“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受到国家领导人和中外参观者的高度好评。此次博览会意义非凡,以“绿色经济,互利共赢”为主题,旨在引导我国企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绿色经济的重点领域转移,搭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该活动是由商务部、中宣部、发改委等12部委联合举办,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技招标公司作为此次“博览会”招展和组展工作的主力军,在短短5个月的筹备时间里,采取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点对点”邀请,得到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应邀参展的积极回应。刘总作为此次展会的总负责人,大到总体规划、方案决策、小到媒体宣传、展区设置等等,整个招展、组展、布展过程,他都事必躬亲,亲自督战。在他的带领下,此次博览会成为在我国举办的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领域中最高规格、最具国际化水平和中国特色的一个全国性博览会。刘总正是用自己的热血奉献精神向全世界传递着他对祖国未来发展的美好心声:“中国正在从一个高能耗的制造大国,飞速走向文明的绿色强国。”
回顾2010年4月2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万芳吐艳,这位草根老总为我们树立了另一种新型劳模的形象---富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具有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卓越贡献的国企领导。
劳动创造历史,劳模无上光荣。我想,不论哪种形象,那熠熠生辉的“劳模奖章”都充分展示了他们满腔赤诚的崇高品格,昭示了创新创造的时代风貌,体现了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伟大民族的复兴需要伟大精神的推动,劳模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领跑者,劳模精神依然是引领时代进步的风向标,正如我们身边的导师---用信仰的力量感染和感召着我们。
制造大国的困境与出路
这个标题是导师和我们这次辅导活动的主要议题,也是刘老师在和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交流后的个人观点。看得出来, 导师在百忙之中为我们这次活动做了精心准备,不仅将主题的提纲打印好发给我们, 甚至连下次学习的英文文章也早己准备好。
刘老师为我们深入剖析了我国的经济现状,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经济理论课。他强调:
1.中国面临的困境:毫无疑问,中国已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由此能源消耗过大、污染严重。我国当前正面临着五大内忧、四大外患、三大危机。五大内忧,指的是汇率上升、劳动合同法的提出、出口退税的调低、宏观调控有关流动性资金的收回及税费增加。所有这些,都加重了制造业投资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四大外患,则是奥巴马的四大礼物---汇率战、成本战、贸易战和气候大战。各国汇率都在贬值时,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基础产业成本的增加及以“轮胎战”失利为代表的贸易战失守,都让中国的出口型产业进一步受阻。潜在的三大危机是指:资产泡沫化、经济停滞化、通货膨胀化。
2.制造大国的出路:中国企业具有的原料生产成本优势创造价值的能力已经越来越低。而所缺乏的核心技术,产品创新能力,高效率的生产,快捷的物流,便利的仓储,营销渠道的掌控,以及全面的客户信息管理等其它更高价值环节的弊端却是暴露的越来越明显。显然,如果不能在每个生产环节达到最优化资源配置,不能一体化整个生产系统,不能持续提升生产系统,不断创新产品研发,“中国制造”是无法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竞争挑战的。
出路一:向产业资本要回定价权,进行产业链整合(6+1)模式,加速“微笑曲线”两端的发展。
他告诉我们,任何行业的产业链,加工制造是“1”,只创造一美元价值。还有6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正是这六大环节创造出了九美金的价值。不过在现在的全球竞争格局下,这些环节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某种程度上说,现今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经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能利用全球资源最优化供应链的整个环节,谁就能取得竞争的优势。谁能够始终不断提升以及完善供应链系统,谁就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出路二: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共十六大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对外开放从注重“引进来”现发展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双轮驱动。当前,要解决制造大国的根本矛盾,我国企业必须要走出去进行全球市场资源配置、在国外设立原料基地、寻求先进源头技术,谋求海外工程总包、实业投资等等。希望在未来如联想、海尔、奇瑞、华为、百度、中石化石油等优秀的“走出去”企业越来越多。
责任、诚信、激情、共赢、学习
从老师思维敏捷、朗朗健谈的话语中,我们一起感受着他忧国忧民之心。谈到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时,刘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这是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前提著作。老师非常欣赏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市场观:“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国富民强,必须要建立规范道德的市场经济。”刘老师认为:“于个人,在满足人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坚守诚信诚实为本;于国家,物质文明建设必须要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条腿走路,那样才能走的健康,走的长远。尤其在当前中国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愈发迫切需要道德建设与精神树立。”老师期望我们这些MBA学生---作为未来的企业管理者,除了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外,一定要重视对商业道德和商业法规的学习,还要从更高的精神层面修炼自己。
刘老师是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他多次建议我们要多站在哲学的角度好好学习“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简单的说,就是“一切人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所谓自由就是不受任何限制,所谓全面就是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能达到满足。老师坚信,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尽管任重道远,可经过几辈人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实现。也许,我们这一辈还无法体会老师心中那高瞻远瞩、胸怀天下的“大我”境界,但他那饱含激情的话语,一字一字敲打在我们心头,使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责任、诚信、激情、共赢、学习,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是老师自己的人生信条,在活动结束时,他将这句话寄予我们,希望我们能相互共勉。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5个小时的相处让我们深深为他的人格魅力而感动。天黑了,老师关切的将我们送到大厦门口。北京的冬夜寒风凛冽,透着刺骨的冰凉,霓虹灯摇曳的光影映衬出城市现代文明的浮华和空洞。 此时此刻,只有我们三人的心热潮澎湃,如同刚刚接受荡涤凡尘的洗礼一样 ,纯净、透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每当想起导师,这两句诗词就会映入脑海。我想,这样的人生境界才是我们最值得学习和追求的。
谢谢您,老师!
作者: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10级MBA 朱海霞 李强 周波 金维舒

2010年4月27日,我校MBA校外导师、中技公司总经理刘德冰先生荣获“中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2010年11月24日,为期四天的“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
2010年11月24日,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绿博会开幕式并参观展馆,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又来到北京展览馆,深入细致的参观了“绿博会”多个展馆。我校MBA校外导师,中技公司刘德冰总经理陪同参观。
2010年11月26日,商务部陈德铭部长、蒋耀平副部长、仇鸿部长助理参观了“绿博会”通用基金公司展位。我校MBA校外导师、中技公司刘德冰总经理陪同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