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对未来”,由生向师同贸大共育人
——专访MBA校外导师李志起

在纷繁芜杂、波谲云诡的市场变化中,他始终站在市场最前沿,长期活跃在中国企业第一线,以长期积累的品牌思想和实战经验,为中国企业贡献了诸多理论智慧。同时,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MBA校外导师,他一直在为贸大MBA教育事业和MBA学子发展贡献己任。他是北京市政协委员、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北京政和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MBA校外导师李志起,长期关注和研究科技创新、区域发展、营商环境、创业投资等领域,是国内知名的战略研究专家。

创业源于多年沉淀,顺应时代破浪前行

以中央媒体记者为职业起点,李老师在工作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先后在外企、民企、跨国公司等任职,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的众多经验积累,使得他决定想要追寻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2005年,年轻、有想法、有闯劲的他开启了创业之路。

“择业要多尝试,但创业必须谨慎、理智,还要多思考”。

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使李老师对企业有更深入而独特的见解。他从战略咨询开始创业,通过不断努力和打拼,进入国内战略咨询领域第一梯队,解决了众多企业发展困境,为客户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思路。与此同时,这项工作也让他和团队接触到众多优秀企业,并通过投资基金深度参与这些优秀企业的发展,构建双赢局面,形成良性循环。

“把一个链条越做越深,就是把对企业的了解、研究、发现价值的过程越做越深。”

李老师团队在适应发展的同时提出智库项目,也是现在工作的重心。智库主要分为投资、智库和实体企业三个板块,其中投资业务是主体。

“做产业投资要有足够的研究能力,才能看清趋势”。要想投资经营一家实体企业,探查企业做得如何,团队需要作为股东参与管理、参与决策。而智库作为多年投资的延伸版块,为团队的正确决策起到非常有利的作用。

李老师团队不断把一线经验变成可行理论,并在国家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中给予有力的研究支撑。“我的团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模式构建,在行业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步建立起来之后,才被领导看到能力,进而在参政议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李老师团队已陆续跟进北京市和国家部委的很多课题,引起了相关领导的关注和重视,甚至很多为民生谋福祉的提案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一路走来,从择业到创业,李志起老师始终坚持自己的兴趣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创业中积极关注时政与大环境变化,把握机遇,拓宽业务领域,谨慎和热情让他不断在事业发展中破浪前行。

“对外,对未来”,由生向师转变角色

2009年,即开始创业后的第四年,李老师选择了就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EMBA项目,2011年毕业时即转换身份,成为商学院的MBA校外导师。

“你认为贸大MBA的特色是什么?”这是时任国际商学院院长留给他思考的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发展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贸大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闭关锁国走向与国际融合的见证者”。

对外、对未来的属性是学校的特质,帮助每一个学员打开自己,超越自己,站在未来的高度拥抱外面的变化。依据这个属性,李老师提炼出“对外”和“对未来”两个关键词,如今也成为贸大MBA对外宣传的口号,一直沿用至今。“对外,对未来”也和他一起,见证了贸大MBA此间十年的发展。

“现在MBA学子大多不是为了纯粹理论去学习的。他往往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希望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得到自我提升。较之于以往,诉求更加多样、更加明确”。

校内导师拥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论知识,研究水平很高,校外导师则刚好可以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学生把理论体系应用到实践中,“双导师”并轨,快速解决实际问题。“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告诉MBA学子上课时应怎么弥补短板,学完后怎么规划职业生涯,这些往往是校外导师较有的优势。”

每个校外导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匹配度较高的导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李老师在选择学生时,更倾向于熟悉领域的学生,他希望自己与学生的兴趣领域有重叠。“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鲜的血液涌动着激情和创新。教学相长,学生与老师不同的经验和视野组合在一起,会擦出惊艳的火花”。

企业视角,助力MBA教学设计

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这个变局带来了方方面面的挑战,尤其是民营企业到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李老师从企业的角度,同时强调了案例教学方式对MBA课堂的重要性。“我们在设计课程和参与社会实践时,一定要与当前最热最新的变化和趋势结合起来。把更多新鲜知识和新鲜案例及时补充进来”。

“对商学院来讲,现在正在面临的考验是要不断刷新教学知识、刷新教学理念、刷新案例储备。”与此同时,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同学们也要及时调整自身。职业赛道在不断创新,又在不断被消灭。大量就业岗位被消灭、被转移,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传统贸易业的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相对应的高精尖产业、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量子计算,新兴领域的就业岗位在不断的出现。这些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需要具备很强的复合型知识结构。“通过MBA学习,同学们要打开学习视野,牢牢掌握快速学习的方法,及时把外界和学校提供的知识、平台和帮助,转化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学院新开设的创新创业MBA实验班,李老师认为这正是顺应了国家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产物。“要主动做好课程体系设计,把市场上的新机会、新机遇、新需求与课程方向要结合好”。他还建议,要根据生源分布,判断区域经济中创业创新的主流方向和备受关注的产业,以及产业变化中产生的新机会。“把课程设计与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相结合,做到既有前瞻性,又有实战性,为同学们提供更加实用的课程。”学校应充分发挥出校外导师项目机制的优势,大胆探索创新以不断实现院校、校外导师和学生三方共赢。

“把一群研究方向相似的专家资源整合到一起,共同承载更多职责。把以个体为主的导师队伍,通过功能设计和整合,变成更强大的平台。集众人智慧去赋能学生,汇集更加雄厚的资源和能力”。

“基于“对外”的基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着丰富的资源,也有扎实的积累。对贸大来讲,这一刻仅仅是一个起点。”

采编:中国MBA教育网